第九十二章 德械化(1 / 2)
最关键的是抗联在眼下轻武器的生产.已经主要集中在部队主要装备的自动步枪、班用机枪.以及通用机枪之上.而且为了减少轻武器的口径种类.除了为关内部队制造一部分冲锋枪之外.抗联自身冲锋枪需求已经降低很多.
这种武器的制造与生产数量.其实已经在不断的减少.而且随着部队在不断的扩编.制式武器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.抗联眼下的军工产能很大一部分.都要满足自身主要制式武器的需要.剩余的产能相当的有限.
至于冲锋枪的产量.在关内部队交换來的德制冲锋枪.已经开始陆续大量进入部队的情况之下.已经是一压再压.满足苏联人的需要.不仅要对生产线重新进行调配.而且还要减少抗联自身轻武器的产量.
同时在还要对苏联人转交过來的战利品.进行维修的情况之下.也实在沒有那么多的产能去满足苏联人过大的胃口.二十万支冲锋枪.对于美苏來说.也许可能就是一个季度.甚至只是一个月的产量.
但是对于抗联來说.却是要三到六个月的产能才能满足.这还是要将其他所有的轻武器生产.全部停下來的情况之下才能满足.这还沒有将原本就相当紧张的军工原料.改变使用方向所造成的损失.
在自身军工生产重点方向已经转移.原有的储备.已经大部分给关内部队换装的情况之下.苏联人提出的这个数字.让杨震的确相当的为难.不仅实在拿不出來这么大的数量.而且杨震也认为沒有义务去为苏联人做这些.
当然如果紧一紧的话.倒也不是完全拿不出來.如果将抗联目前所有装备的冲锋枪全部收回來.再加上补充给关内部队的冲锋枪.也全部收回來的话.以及自身始终保持着两万支左右的库存.在制造一半的数量也就差不多了.
但问題不是那么的简单.抽调回來的这些轻武器留下的缺口.是需要同类武器去填补的.而且下发部队的那些武器即便抽调回來.也是需要重新翻新和维修的.这也是一样要占据东北眼下.已经使用到极致的产能.这还沒有算上对军工原料的消耗.
再加上杨震认为东北沒有义务.为苏联人去做这些.而且杨震也不想让东北局与抗联.成为苏联人想要什么.就拿什么的兵工厂.原來给关内部队换装的德制装备.都是抗联用粮食换回來的.眼下抗联沒有这个义务.去为苏联人生产轻武器.
可发现训练一个冲锋枪手的难度.远远低于一个步枪手.同时在苏德战场眼下的情况之下.冲锋枪是一款性价比相当高的武器的苏联人.却坚持要求抗联提供自己要求的二十万支冲锋枪.并在战争期间每年都提供部分类似武器.
抗联制造的使用弹匣的冲锋枪.虽说在单位弹药携行数量上.不如他们装备弹鼓的冲锋枪.但是结构甚至更加简单.性能也更加的可靠.最关键的是使用的弹药.与苏军冲锋枪使用的弹药通用.这对苏联人眼下损耗过大.补充不足的情况之下.对苏联人诱惑力是相当大.
在杨震拒绝了这个要求之后.苏联人也毫不客气.表示如果杨震不答应.将停止向抗联转交他们所需的德制武器.并直接扣押了原计划转交的一批德制轻武器以及火炮.同时不断的向延安施压.要求延安逼着杨震同意.
这件事情搞的相当大.不次于那次相互扣押援助物资和装备的事件.而且闹的之大.甚至惊动了美国人.最后在专程赶过來的副主席、代参谋长.以及美英两国驻苏军事代表团长的协调之下.
在经过一番争吵之下.杨震最终有条件的答应了苏联人提出的这个数字.并且同意将抗联库存的苏制轻武器之中.主要是当年缴获外蒙军队武器装备之中.挑选可用的翻新后转交给苏联方面.
作为补偿.苏联方面则同意削减一部分粮食的供应量.以缓解抗联承受的经济上压力.但是在煤炭的供应数量.苏联人却拒绝做任何的削减.不过苏联人也同意.在现有的基础上.加大对抗联棉花的供应量.
而对于苏联人.这种时不时搞出來一些动作的做法.也相当头疼的美国方面.则答应安排加拿大的兵工厂.在四三年下半年之前.为抗联再生产三万支勃朗宁m一九三五手枪.以及提供一部分九毫米冲锋枪弹.
同时提供一批美英在北非战场上的战利品.主要是机枪和冲锋枪.以及相对应的弹药.外加两万条卡宾枪.以及六百万发卡宾枪弹.抗联为苏联人生产的所有武器.所需的军工原料和设备都由美国人提供.
而且这批武器和物资.不计算在抗联的援助份额上.都算在苏联人的头上.也就是说这次交易是苏联人提供原料.由东北为其生产和制造.他们所急需的轻武器.虽说东北方面占用了部分已经很紧张的产能.但是毕竟也换回來了一部分的机器设备.
不过虽说美国那位驻苏军事代表团长.对杨震不要他用美制汤姆生冲锋枪.补充将自己冲锋枪提供给苏联人后留下缺口的建议.却要二手德制冲锋枪的建议.多少有些大惑不解.但美国人的慷慨.最终还是缓解了当时尴尬的情况.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