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二章 亚夫的故事(1 / 2)

加入书签

孔文就讲了自己的体会,对家兴说;“革命两字不是中国**人特有的,孙中山先生推翻满清皇朝的统治,用的也是革命两字,实际革命就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行动.但是旧的统治阶级手里都有武装力量,你要推翻它也必须也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,否则这个命是革不成的。同时革命者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论和思想的指导、指引,不然千军万马没有统一的,正确的思想,各想各的,各干各的,这革命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。我们中国**kao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,来武装自己的思想。按**的说法叫‘实事求是’,‘一切从实际出发’。中国的革命就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,中国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,而是半封建、半殖民地社会。我们中国的资本主义革命,孙中山先生实行了,这个革了四十年命,结果是‘尚未成功’,原因是国际上的资本主义势力不赞成。我们中国**人就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,进行目标是实现**的革命,其低级阶段是社会主义,现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。”

于是,有人就从宿命论的观点,命运不济方面去推论,作唯心论方面去理解、解释、结论。

有一次,两人坐在小河边。家兴大了一下胆子问:“指导员,听说你是大学生吧,哪一年参加革命的?”

住惯大城市的家兴一到这个小镇,开始感觉不错。特别是早晨起来,在附近的田野里活动活动,给人以清新的感觉,吸上几口新鲜空气真是健神醒脑,非常舒坦,简直可以说是一种美好的、身心上的享受。

这李家兴本来就是个想象家,就是好想问题,提问题,钻研问题,往往要“打破沙锅问到底”。现在既然是在进行政治学习,所以他的脑海里问题多着呢。

第三十七回秀野桥头交新朋老友研讨会上论哲学人生

家兴答:“没有。”

又有不少人举手要求发言。

“是的,我对政治教员最近上的关于‘世界观’‘人生观’问题的课很有研究的兴趣,你能给我一些帮助吗?”

孔文就把家兴提出的:“解放军是kao什么打败国民党军队的?”这个题目的讨论,通知下去,叫大家事先做好发言准备,还决定分队长以上干部全部参加,第一小队学员也参加这个讨论会。

孔文就说:“这就对了,创造上帝、神仙、阎王的正是人类本身,人类自己。人类是按自己想象的样子、愿望、需要,来进行创造的。实际世界里并不存在什么上帝和神仙。”

可有一天,家兴在学习室整理学习笔记,中队部通讯员突然来到,说指导员要李家兴马上到中队部去,上海有人来看望李家兴。上海究竟是什么人来了,且听下回分解。

这段时间,可以说是家兴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阶段,由一个普通学生、工人,转变成一名解放军的军人。他现在是个学员小队长,就是班长。这可不是在学校班级里的班长,这是部队里的班长,是兵头将尾,一班十来个人,一天二十四时的吃喝拉撒,出操学习样样都要管,是管天管地无所不管。

到了第二天,中队召开小队长以上干部会议,趁会议的空隙,家兴个别的同指导员说上了话:“指导员,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你。”

“我就叫李家兴,就是我。”

有一次,家兴又请教孔文对“革命”两字的理解,以及和其指导思想之间的关系。

经过这次政治训练,李家兴初步懂得了什么是革命!为什么要革命!以及应该怎样革命!

孔文听了一想,这个问题确实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的。这青训班分队长以上的干部,全部是从部队中挑选出来的、比较优秀的干部来担任的。这些干部原来都是从山东胶东、孟良固、济南,渡过长江,解放南京,最后攻下上海,经过的大小战斗有数百次;这些干部又都是身经百战,一路上所向披靡、战功赫赫!同什么样的国民党部队都交过手,什么样的仗都打过,肯定能揭示其中胜利的秘密。于是决定召开个讨论会,让大家来谈谈。

会议结束后,孔文把家兴留下,把刚才的话题继续下去。家兴对孔文说,自己已经找到了张荣,并且还会过面,家兴的母亲还招待张荣到自己家里吃过饭。孔文也说,李家兴委托带的口信,是由另外一个战友转达到了。并且还说,他孔文确实和张荣曾经是生死战友,两人关系十分亲密。

可那王大勇穿上这新式干部军装后,对着镜子横照、竖照,总觉得不如原来的好。

“我也差不多。”

由于接着就开会了,没有继续说下去。

孔文话音未落,嚯地一下就有七、八个人举手要求发言。

“小李,你看看我现在的样子,同我那次到你家时的模样,哪个神气?”

“王大勇同志说的很对,我补充第三点。我们的战士都有高度的政治觉悟,都懂得为谁当兵、为谁打仗,是为了人民、为了全中国的劳苦大众,也为了自己。这一点是别的军队所不具备的。就拿我所在的部队来讲,我们营的战士百分之九十五上以是工农出身,他们在旧社会都有一部苦难史,大多人的家庭都有一笔血泪帐。就拿我家来说,1946年国民党还乡团来了,把我家九口人杀掉八个,就我只身逃了出来,参加了解放军。”

家兴想了想,答道:“我看都有点像人的模样,都有眼睛,鼻子,嘴巴、耳朵,会想问题,会说话,都会喜、怒、哀、乐,不过本领比人大,会飞,会上天、入地,还不吃五谷杂粮,没有听说要有空气和水才可存在。”

世上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发展,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,有其的必然性;但事物又有相互的、多种多样的、内在的联系,往往某一方面的变化,会引发其他事物的变化,也就是说预料之外的变化,出现偶然性。人们有时认为明明可以达到的目的,但结果出现另外的情况,因不知是内中其他因素的变化所致。

这些暂且不表,事情也正有凑巧,前些日子,第一分队的分队长昨天调回部队去了,今天调来的分队长不是别人,而是张荣的警卫员王大勇。两人一见面,感到特别的意外!

家兴登上石桥,眺望这古色古香的小镇。镇上唯一的这条小街,东西有三、四百步长,街道两边大都是一层砧木平房,二层以上的楼房很少。这里的房子有一个特点,虽多数是平房,但房屋造得比较坚固,人字形屋顶,层高又高,门面又宽。家兴听一些老乡说,这条街上原来大都是开的粮食、水产、蔬菜等商行。解放后,这些商行不少关闭了,房屋大部份被部队临时征用。家兴所在的大队,就驻住在这些房屋里。

唯物论者认为,掌握机会、机遇,倒是很有必要。因为事物都是在客观的发生、发展着。当某一事物发展到是你认为需要的阶段,你就可牢牢的把握住,这是机会的到来,不能错失。但还必须掌握这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,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,并对预定计划作相应的调整或变化。

话说李家兴这批知识青年,不是参军后马上直接分配到部队,而是先要进行半年左右的政治训练,重点学习内容是《社会发展史》。这个青训班的驻地在松江城里,家兴所在的中队有一百多名学员驻地是在秀野桥。秀野桥在松江城中大街西南面,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小镇。

孔文看了看家兴,笑了,说:“我知道你在这里学习,说是进行思想改造,有些想不通。其实大可不必,我们讲的思想改造,是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改造。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世界是物质的、现实的,而且是运动的、发展的,不是静止的、一成不变的,更不是不可认识的。而且事物是相互联系的,不是彼此孤立的,并且可以相互转化。像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,物质第一,精神第二。有的人认为精神第一,只强调精神的作用是不对的,但是否认精神的反作用也是不对的。所以说对事物的认识应该是客观的、唯物的、辨证的。应该按照事物的运动、发展、变化的规律,去认识一切事物,处理一切问题和工作。凡是不符合这些基本原理的,主观、静止、绝对、片面,孤立,僵化的认识和思想,都应该自觉的进行改造。”

“这不是做梦吧,这么巧,我们两人会走到一起来了。”

积极、认真地工作这是家兴一贯的作风,无论他走到哪里,做什么事情,都会自觉自愿地这样做,这是他的性格所决定的。现在他有了这两个熟人,倒不是别的什么需要,而是有了知己,自己的思想可以向人倾诉,在学习、工作上有了师长,能得到一些帮助。

“我有一个问题不理解,像我这样的人为什么还要思想改造?”家兴提出了长期以来一直萦绕在心中的问题。

这个知识青年训练班共有一千多男女学员,全部集中起来,列队行进在这松江城中大街上,边走边高声歌唱着华东军政大学的校歌:“东海之滨,集合着一群,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。人类解放,建国的责任,全kao我们自己来担承。同学们!艰苦奋斗,努力学习------”真的已经成了一支全是由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、像模像样的、生机勃勃、威武雄壮的解放军队伍。

可是有一点家兴是非常想不通的:在这里半年左右时间的学习,其内容、目的是改造学员的思想,改造小资产阶级的思想。可他想自己是工人出身,从小吃过那么多苦,既不是地主、又不是资本家的子女。要说信天主教,那是孩子时的事,早就没有了干系。要说是小知识分子,那最多也只是个工人小知识分子,扯不上有什么小资产阶级思想的边,是牛头不对马嘴,这种学习真是白白浪费时间!因此家兴对这一点非常有意见。

“小李你呢?”

孔文就反问:“这些你都看到过吗?”

“说得很好,下一个。”

家兴所在的这个中队,都住在这条小街上部队临时征用的房屋里。家兴的第一小队,十二个学员,住的是毗连的沿街面的两大间。东面第一间是学习室,西面第二间是寝室,十二个人每人一只床铺,整整齐齐地排成两排。沿街面寝室的门是不开的,学员统一从学习室的门进出。

家兴从参军一来到训练班,第一个认识的就是孔文。

每天吃过中饭后有一段自由活动时间,他就常到这小镇上走走。这小镇上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小街,南面有一条同这条小街并行的河流,这条河宽不到三十步。在这条小街的中段,有一个南北向,高高的、架在这条小河上的拱形石桥,这座桥就叫秀野桥。这就构成了一个江南水乡、小桥流水的古镇。秀野桥既是这座石桥的名称,也是这个古镇的名称。

家兴看了看,想了想。说:“当然是你当警卫员那个时候神气、威风!现在这个模样一般化,不怎么样。”

他原来准备到部队上就轰轰烈烈地干上一番,可以大显身手,建立什么奇功伟绩!现在看来这也是乌托邦、空想而已。在这里学习的有上千个人,况且是有组织、有领导的学习,不是哪个人说怎么就可以怎么的,只能是既来之、则安之,在一起学习到结业为止。

“有时相信,有时不怎么相信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