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一切尽可能的手段(1 / 2)
对于杨震來说.管他是什么冷战还是热战.只要对中国人有好处就行.这些佩八轰炸机.既然性能还算可以.那么用來做上一笔交换也不是一点好处沒有.至少美国人为了了解苏联人最新的战略级别飞机技术.不会吝啬的一点点东西都不出的.
只是除了对日轰炸之外直到四三年.杨震在整个战线上却拒绝有任何的大动作.无论美英怎么催促.却就是不肯按照美英的意思发起攻击.甚至美国人以中断所有的援助为威胁.他也一直沒有大的行动.
心有余、但力不足.是杨震迟迟未发动新的攻势最大的原因.四二年的会战部队伤亡太大.部队即便经过长时间的整补.却至四二年底还未能恢复元气.尤其是四一年底、四二年初补充的新兵伤亡近半.更是让人心疼.
这个伤亡数字.让杨震始终在实施任何军事行动的时候.都相当的谨慎.也让杨震下定决心.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.在战略上整体采取守势.除了战备值班机动部队之外.全军进入全面长时间的休整期间.
全军上下这段时间.除了调整编制、补充部队之外.无论是老部队.还是新部队.都只有一件事情.那就是训练、训练.再训练.步兵战术、炮兵战术、装甲兵战术.步炮协同、步坦协同、地空协同作战.一遍、两遍.甚至无数遍.
新兵也不在全部集中之后.进行统一的训练.而是编成一个新兵团之后.开训一个新兵团.杨震已经打定主意.在部队沒有训练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之前.绝对不在发起任何的主动攻击.
但兵员补充.却依旧是他最头疼的问題.新区动员的速度.远未达到理想的目标.此次会战因为作战目标.主要是四平一线.在人口相对密集一些的南满.收复的新区并不是很多.无法从根子上满足需要.
虽然抢占了整个热河.但热河的人口有限.加之去年挺进军动员一批新兵.再加上北迁的部分居民.本就不多的人口数量.就变得更加的稀少.这就造成了部队补充兵员.迟迟达不到满足的需要.
关内尽管给动员來很大一批补充兵员.但这些数量对于抗联扩编和补充需要來说.依旧还显得不足.因为扩军不单单是步兵.还是航空兵、坦克兵和炮兵.都急需大量的人员來扩编.特别是正在扩充的轰炸机部队.需要补充的新兵不仅要求数量.还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.
为了给部队补充最急需的.东北人民政府甚至将四二年将新区所有的伪满师道学校.伪满国中未进入高中继续学习的男性毕业生.老区的所有师范学校的男性毕业生.以及未考中大学的国高学生.
经过甄别之后全部调拨给了航空兵部队.主要是补充进入轰炸机部队.这才勉强满足了四二年下半年.航空兵主要是轰炸机部队扩编的急需.同时东北人民政府与航空兵部队联手.在每一个地区都创建了航空俱乐部.
航空兵出训练人员、教练机.地方挑选一批有文化的青年.进入这些俱乐部学习飞行.作为航空兵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.所有的男青年只要具有伪满国中毕业生资格.体检合格就必须要进入这个俱乐部.
你未來是不是进入部队是一码回事.但是现在课余时间或是业余时间.必须要学习飞行.掌握一定的飞行技术.这是结合苏联、美国等航空发达国家经验的一个办法.利用民间资源节省部分的时间和压力.
为此抗联特地从美国进口了一大批的初级、中级教练机.每个县都安排了五架.并挑选了一批因伤或是其他原因无法重返战场的空地勤人员.到各个县任武装部的副部长以及航空科长、教育干事.
中央为了保证抗联的补充需要.以及扩编需要的兵员.同时为了减轻关内各个根据地的负担.减轻群众的压力.在陕甘宁边区、晋察冀、太行等几大根据地.从地方政权和各个直属机构身上大动手术.各个地区、县采取精兵简政的办法.精简了一大批的年轻干部和工作人员调拨给东北.
在四二年下半年华北大旱已经成定局.整个山西境内已经到处都是河南难民.冀鲁豫、冀南区大量地区开始断粮.河南境内的老百姓听说东北能吃饱饭.改变了历史上的逃荒路线.全部进入旱情略微好一些的山西.
中央又动员进入山西的难民向北进入晋北.由抗联抽调大批的卡车转送东北地区.为了保证这些难民能够顺利的抵达东北.在整个山西、河北境内都遭受到严重旱灾.无力负担涌入山西难民的情况之下.
抗联出动全部的轻型飞机.就连部分教练机都抽调出來.并集中了一批战斗机掩护.甚至一次性出动六十多架运输机和轰炸机.不断的向太行区、太岳区空投粮食.为难民向东北中转.做好物资上的准备.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