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章 东北王?(2 / 2)

加入书签

说到这里.杨震犹豫了一下之后道:“我在从东北给山东军区调拨一部分的通讯设备.以及一批弹药.同时给晋察冀和晋冀鲁豫部队再调拨一批反步兵地雷.以及反坦克地雷.在调拨一批火焰喷射器.”

“此战既然关系到我们的生死.那么大家有什么需要的.我们保证尽可能的满足.一切为了打好这一仗.做好最周全的准备.还有回去我们就开始着手部署.加大调运进关的油料和弹药储备.”

“包括加大粮食调运的数量.保证几个主要的战略区.尤其是晋察冀军区有一定的战备储备粮.并调集一批重炮部队和坦克部队.以及一批参谋人员先行秘密入关.做好战前的准备.”

对于杨震设立总前委的建议.主席沉思了一下.最终还是沒有给杨震一个明确答复.不过此次作战会议.大致的方针已经定下來.剩下的就是制定战术方面的问題了.既然中央已经同意抽调各个战略区的参谋长.制定作战计划.各大诸侯也要返回各自地盘去着手准备.

在各地诸侯返回各自辖区之后.主席却是将杨震留了下來.对于某些战略方面的问題.又进行了一番详细的研究.在杨震临走的时候.主席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告诉杨震.中央已经决定将新四军的军长.调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.新四军的军长.改为原來的一支队长担任.

中央的这个决定.杨震多少有些意外.但随即也就明白了中央的意图.对于军长到抗联工作的决定.杨震表示了愉快的欢迎.不过与主席的谈话之中杨震也提出.自己不适合代理东北局第一书记的职务.

杨震建议总指挥在中央参加整风运动期间.还是由东北人民政府那位主席担任.杨震认为自己年纪太轻.现在还不到三十岁.有些事情处理的还很不成熟.考虑问題也是很片面.更无主持党政军全面工作的经验.

而且军事和对外争取援助上的事情.已经让自己忙的焦头烂额.实在沒有再多的精力.去顾及地方上的工作.最关键的是.杨震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军人.插手地方上的事情.会给很多人留下枪指挥党的印象.

杨震的意思自己主要工作.还是放在军事上为主.至于地方上的工作.还是由地方上负责为好.自己的能力有限.对政治工作也不是很熟悉.作为第一书记恐怕力不从心.哪怕是代理.也恐怕很难做好工作.

杨震婉拒第一书记的这个想法.被主席连考虑都沒有考虑的直接拒绝.主席的态度很坚决.这个第一书记还是由杨震代理.至于转正不转正.还需要看情况的发展再说.主席告诉杨震.东北的党政军、外交事宜由他一把抓.

尤其是对苏工作.必须由他亲自抓.有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題直接向中央汇报.但主席也提醒杨震.不要与苏联方面搞的太僵硬.工作上要绵里藏针、柔中带刚.不要总是硬碰硬的來.尤其是苏联人现在掌握着抗联唯一一条对外通道的情况之下.更不要轻易的与苏联人搞僵.在他南下作战的期间.要指定好工作的代理人.

主席话里面的意思.让杨震心中多少有些难过.主席这番话说完之后.他就清楚的知道.总指挥这次來中央参加整风运动之后.很难在返回东北工作了.总指挥突然的调离.让杨震心中很是不舍.

自三八年那个寒冬.在宁安密营与总指挥相知相识以來.总指挥以宽广的胸怀.一直都像父兄一样.在身后默默的关心自己、支持自己.沒有总指挥的信任和支持.自己很难那么短的时间之内.就在东北重新的打开局面.

对于这个如父兄一般的长者.杨震一直都相当的尊重.甚至可以说有一些的依赖.现在总指挥突然调离.让杨震感觉到有一些茫然.尽管中央还沒有正式的宣布.但是其实已经是定论了.

与主席谈完话之后.得知总指挥调离的杨震.嘴上虽说沒有什么表态.但是情绪明显有些低落.而且这个执掌东北党政军大权的第一书记职务.也让他很不舒服和适应.对于年纪轻轻便成了东北王.杨震可是全无升官的喜悦.

而相对于感觉到压力很大的杨震.自抵达延安之后.并未沒有参加军委会议的郭炳勋.在战略方针制定之后.与晋察冀、晋冀鲁豫几个军区的参谋长.连同从东北调來的一批抗联最精干的作战参谋.则在军委作战处的一个警戒森严的院落里面.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.

与主席谈完话之后的杨震.并未急于返回东北.而是与郭邴勋以及军委参谋长等几个人.就此次会战的自己一些思路谈了一下.在各个战略区的参谋长抵达之后.杨震又组织召开了一个联席作战会议.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