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101 尾声
- 100 换届
- 99 武警部队
- 98 冷战序幕
- 97 铺路
- 96 印度教派冲突
- 94 抢人才(3)
- 94 抢人才(2)
- 94 抢人才
- 93 军队整编
- 92 印度2
- 92 印度
- 查看全部章节 ↓
- 1 光绪三十年
- 2 刘道一
- 3 离家
- 4 初见黄兴
- 5 奔赴日本
- 6 横滨开会
- 7 三合会
- 8 争执
- 9 敌人?朋友?
- 10 观点
- 11 冷淡反应
- 12 发表
- 13 有一知己足矣
- 14 不气馁
- 15 黄兴的到来
- 16 大家都在等待
- 17 孙文
- 18 同盟会
- 19 第一次会议
- 20 第一次发出声音
- 21 陈天华
- 22 进言(上)
- 22 进言(下)
- 23 女中豪杰(上)
- 23 女中豪杰(下)
- 24 大事
- 25 分裂
- 26 警示钟
- 27 悲愤回国
- 28 回国
- 29 家
- 30 唐群英
- 31 会议(上)
- 32 会议(2)
- 33 湖南巡警学堂
- 34 经济部门
- 35 女子学校
- 36 周南女中
- 37 龙家
- 38 智勇兼备
- 39 大将加盟
- 40 是敌是友(上)
- 41 是敌是友(下)
- 42 群情激昂
- 43 筹划
- 44 平衡
- 46 各方反应(下)
- 45 各方反应(上)
- 47 压制和反压制
- 48 全国震动
- 49 湖南官场的变化
- 50 岑春蓂
- 51 大风起兮
- 52 一声春雷
- 53 被捕
- 54 准备
- 55 武装营救
- 56 顺利营救
- 57 升官
- 58 实力大增
- 59 加快步伐
- 60 分歧
- 61 刘复基
- 61 刘复基(下)
- 62 立宪
- 63 李执中
- 64 常德分部
- 65 七叔
- 66 会党的异动
- 67 焦达峰
- 68 分裂
- 69 共进会
- 70 和共进会的关系
- 71 码头(1)
- 71 码头(2)
- 71 码头(3)
- 71 收编(1)
- 71 收编(2)
- 72 声势
- 73 筹划西南同盟会
- 74 现代大学
- 75 四川同盟会
- 76 准备
- 77 剿灭南天王
- 78 联合会议(1)
- 78 联合会议(2)
- 79 传奇县令
- 80 奇人
- 81 八拜之交
- 82 做媒
- 84 加快发展
- 83 朝廷变局
- 85 士官学校毕业生
- 86 李根源的回国
- 87 西南同盟会
- 87 西南同盟会(下)
- 89 招揽英才
- 90 长沙大学
- 91 方君瑛
- 92 应对
- 93 整理巡防营
- 94 购买军火
- 95 程子楷
- 96 支持
- 97 和陈斌生的交易
- 98 彭家珍
- 99 青帮大佬
- 100 邹永成
- 101 宝庆
- 102 共进会
- 103 粮食危机
- 104 咨议局
- 105 强硬
- 106 大事发生
- 107 事态扩大
- 108 对错
- 109 稳坐泰山
- 110 蔡锷入滇
- 111 复出
- 1 最后的准备
- 2 结婚1
- 2 结婚2
- 2 结婚3
- 2 结婚4
- 2 结婚5
- 3 湖南独立1
- 3 湖南独立2
- 3 湖南独立3
- 4 反应1
- 4 反应2
- 5 武昌变局
- 6 布置(上)
- 6 湖北(下)
- 7 会师
- 8 总指挥
- 9 吞并文学社
- 10 紧迫
- 11 武昌1
- 11 武昌2
- 11 武昌3
- 11 武昌4
- 11 武昌5
- 11 武昌6
- 12 群贤毕至
- 12 群贤毕至2
- 12 群贤毕至3
- 13 谁对谁错1
- 13 谁对谁错2
- 14 大开杀戒1
- 14 大开杀戒2
- 15 牵连甚广
- 16 处理
- 17 共进会分裂
- 18 名正言顺
- 19 湖北革命的领导权
- 20 越来越严重的分歧
- 21 袁世凯和黄兴
- 22 黄兴到来
- 23 黄兴离开
- 24 前线
- 25 暴怒的袁世凯
- 26 蔡济民
- 27 谭延闿
- 28 各地涌来的学生军
- 28 华人华侨1
- 28 华人华侨2
- 29 北洋军撤退
- 30 袁世凯的愤怒
- 31 胜利?
- 32 刘静庵
- 33 准备
- 34 军改1
- 34 军改2
- 34 军改3
- 35 临时政府
- 36 竞选总统?
- 37 同盟会分歧1
- 37 同盟会分歧2
- 38 同盟会西南支部高层会议
- 39 孙中山回国
- 40 土地问题
- 41 马君武的脾气
- 44 同盟会内部会议
- 42 甘肃革命党
- 43 湖北布局
- 45 长沙1
- 45 长沙2
- 46 家
- 47 甘肃
- 48 黄忠浩
- 49 陕西援军1
- 49 陕西援军2
- 50 四川奇才
- 51 军纪
- 52 南京政府
- 53 秦州起义
- 54 联军指挥部
- 54 联军指挥部2
- 55 两个政府
- 56 雷厉风行
- 57 甘肃大才
- 58 当代武穆
- 59 妥协
- 59 妥协2
- 60 赵惟熙的愤怒
- 61 马福祥
- 62 老将
- 63 财政问题
- 64 高昂的薪水支出
- 65 正定起义
- 66 正定起义军
- 67 平凉镇守使
- 68 怒气
- 69 革命女将
- 70 西南银行
- 71 正定起义军代表
- 72 决定
- 73 入陕
- 74 入藏部队
- 75 惊骇大事
- 76 特种部队
- 77 湖南土地情况
- 78 下决心
- 79 伏击1
- 79 伏击2
- 79 伏击3
- 80 谈判
- 81 全歼第五协
- 82 轰动
- 83 山西革命党
- 84 曹锟的担心
- 85 阎锡山的反应
- 86 北洋军的回马枪
- 87 交换
- 88 满清结束
- 1 新时代
- 2 西南卫生发展问题
- 3 孙中山辞职
- 4 迎接英雄
- 5 革命公债
- 6 湖北三杰
- 7 陈宧
- 8 隆中对?
- 9 西南教育会议
- 10 陕西内乱
- 10 陕西内乱2
- 11 陕西大乱
- 12 你争我夺
- 13 偷袭
- 14 断后路
- 15 急转直下
- 16 围歼
- 17 打嘴仗
- 18 达成协议
- 19 收回矿权
- 20 铁路问题
- 21 勃然大怒
- 22 张謇到来
- 23 涌入的军队
- 24 军转警
- 25 株洲发展蓝图
- 26 建立国民党
- 27 退出同盟会1
- 27 退出同盟会2
- 28 人民党
- 29 机构建设
- 30 人民党成立
- 31 西北局的安排
- 32 张謇回归
- 33 大额投资
- 34 张静江
- 35 张静江的建议
- 29 西南第一案1
- 36 西南第一案2
- 36 西南第一案3
- 37 茅台酒的利润
- 38 考察云南
- 39 水力发电站
- 40 国民党成立大会
- 41 卖议员名额?
- 42 张学文的承诺
- 43 双赢
- 44 甘肃问题
- 45 王永江
- 46 甘肃变局
- 47 李夑和的反应
- 48 处理
- 49 袁世凯的反击
- 50 共和党
- 51 一场闹剧
- 52 西北问题
- 53 西藏问题
- 54 岑春煊到来
- 55 男女同校
- 56 马君武的风流往事
- 57 国会选举
- 58 紧张的气氛
- 59 工业发展的模式
- 60 刘人熙的意见
- 61 暗杀宋教仁
- 62 宋教仁遇刺
- 63 张学文的准备
- 64 国民党的对策
- 65 川汉铁路
- 66 孙中山的代表
- 67 统一思想
- 68 林述庆之死
- 69 善后大借款
- 70 步步紧逼
- 71 国民党决心
- 72 二次革命
- 73 反袁
- 74 等待
- 75 南京巨变1
- 75 南京巨变2
- 75 南京巨变3
- 76 婊子无情
- 77 占据正定
- 78 人民党出击
- 79 袁世凯中风
- 80 大难临头各自飞
- 81 各有各的想法
- 82 拿下京城
- 83 调停
- 84 停战
- 85 二次革命结束
- 1 熊希龄
- 2 政治协商
- 3 孙中山回国
- 4 整顿巡警系统
- 5 人民党高层入京
- 6 和孙中山密谈
- 7 河南土匪
- 8 整顿山西
- 9 推迟还债
- 10 招安白朗
- 11 剿抚并重
- 12 李烈钧
- 13 调动禁卫军
- 14 王廷桢
- 15 兵工厂整编计划
- 16 布局蒙古
- 17 决定国家机构
- 18 唐绍仪
- 19 整合
- 20 北大
- 21 大学的发展
- 22 布局东北
- 23 复辟
- 24 复辟大案
- 24 复辟大案2
- 25 卖文物?
- 26 人民日报
- 27 对付地方实力派
- 28 文物大案
- 29 对于张学文的报告
- 30 策反雷震春
- 31 土崩瓦解
- 32 币值改革
- 33 下野
- 34 王揖唐的雄心壮志
- 35 财阀
- 36 一战
- 37 咄咄逼人
- 38 最后的准备
- 39 沸腾
- 40 对峙
- 41 初次交战
- 42 廖仲恺
- 43 耗
- 44 对策
- 45 民众捐款
- 46 统战部
- 47 激战
- 48 后勤
- 49 日本的困局
- 50 中日谈判
- 51 政府工作的盲区
- 52 扫盲
- 53 井陉煤矿
- 54 关税问题
- 55 忌惮
- 56 青帮1
- 56 青帮2
- 57 青帮的出路
- 57 青帮的出路2
- 58 新的一年
- 59 扩军
- 60 东北
- 60 东北2
- 60 东北3
- 60 东北4
- 61 开滦煤矿
- 62 朱尔典的为难
- 63 法国留学生的困局
- 64 收回开滦煤矿
- 65 司徒美堂
- 66 华人华侨大会
- 66 华人华侨大会2
- 67 陆荣廷下野
- 68 收回比利时租界
- 69 英国的选择
- 70 阵营的选择
- 71 海军1
- 71 海军2
- 71 海军3
- 72 农业问题
- 73 法国留学生
- 74 打击走私1
- 74 打击走私2
- 75 抓人
- 76 资产分配
- 77 国有资产的分配
- 78 致公堂
- 79 激愤
- 80 反美浪潮
- 80 反美浪潮2
- 81 美国政府的烦恼
- 82 八旗田地
- 83 让步
- 84 团结就是力量
- 85 机械制造
- 86 致公堂的礼物
- 87 北大
- 88 争议
- 89 对策
- 90 准备
- 91 文化运动
- 92 蔡锷病重
- 93 听证会
- 94 辩论
- 95 马君武接任
- 96 教育正规化
- 97 海军
- 98 布局
- 98 布局2
- 99 空军发展
- 100 言论自由
- 101 反腐
- 102 步入正轨
- 103 土地国有?
- 104 中国制造
- 105 株洲工业基地
- 106 空军
- 107 海军陆战队
- 108 宗族
- 108 宗族2
- 108 宗族3
- 109 陆军部队的愤怒
- 110 合作
- 111 财产案
- 112 简化字的普及
- 1 新年开门红
- 2 新年规划
- 2 新年规划2
- 3 日本攻略
- 3 日本攻略2
- 4 选择
- 5 空军建设
- 6 英国的处境
- 7 家事国事
- 7 家事国事2
- 8 宣战的准备
- 9 石油
- 10 边疆问题
- 11 边疆铁路的计划
- 12 虎视眈眈
- 13 尹昌衡的苦恼
- 14 发展的矛盾
- 15 十月革命
- 16 应对十月革命
- 17 农业发展的因素
- 18 化肥工业
- 19 新一年的准备
- 20 黄兴的遗言
- 21 英雄纪念碑
- 22 玉门油田
- 23 中东铁路
- 24 日军烦恼
- 25 西班牙流感
- 26 中药?
- 27 战后外交的选择
- 28 干涉苏俄内战
- 28 干涉苏俄内战2
- 29 高尔察克
- 30 机器换粮食
- 31 黄金
- 32 对苏俄的外交
- 33 赤脚医生
- 34 一战结束
- 35 西伯利亚
- 36 开采黄金
- 37 苏俄的选择
- 38 巴黎
- 39 朝鲜独立运动
- 40 朝鲜攻略
- 40 朝鲜攻略2
- 41 日本的野心
- 42 廖仲恺出手
- 43 训政
- 44 抄底欧洲
- 45 关家沟事件
- 45 关家沟事件2
- 46 凤城易帜
- 46 凤城易帜2
- 47 凤城易帜3
- 48 高考改革
- 49 外交成果
- 50 进退维谷
- 51 百万白俄
- 52 接纳高尔察克
- 53 欧战红利
- 54 远东共和国
- 55 政府机构的变化
- 56 交通问题
- 57 华北大旱灾
- 58 中德合作协议
- 59 人才的匮乏
- 60 回国
- 61 法国殖民者
- 62 准备
- 63 开战?
- 64 势如破竹
- 65 一片哗然
- 65 一片哗然2
- 66 求和
- 67 英国人的愤怒
- 68 工会
- 69 军事准备
- 70 出乎意料的大罢工
- 71 年轻军官
- 72 硬对硬
- 73 对峙
- 74 司徒拔的无奈
- 75 准备
- 76 让步
- 77 泰戈尔
- 78 日本反应
- 79 硝烟的味道
- 80 前奏
- 81 最后的准备
- 82 开战
- 83 空袭
- 84 反包围
- 85 窘境
- 86 歼灭
- 87 最后时刻
- 88 地动山摇
- 89 以德报怨
- 91 日军的被动
- 92 愤怒
- 93 退让
- 94 善后
- 95 国籍问题
- 96 石油发展
- 97 购买军舰?
- 98 未来的发展
- 99 大金主
- 100 海军发展
- 101 引进外资
- 102 日本的选择
- 103 日本经济的致命点
- 104 发展
- 105 美国资本
- 106 美国经济
- 107 选举
- 108 荷兰的抗议
- 109 东南亚策略
- 110 不一样的苏联
- 111 无人岛
- 112 石化工业
- 113 孙中山去世
- 114 北进?南下?
- 115 航空母舰
- 116 英法的顾虑
- 117 滇缅铁路
- 1 经济危机
- 2 危机的影响
- 3 引进人才
- 4 各国变化
- 5 犹太科学家
- 6 禹之谟退休
- 7 李燮和时代
- 8 和罗斯福接触
- 9 疯狂的日本
- 10 中苏友好条约
- 11 爱因斯坦
- 12 纳粹上台
- 13 挖犹太科学家
- 14 中东石油
- 15 日本动作
- 16 国防科委
- 17 风波乍起
- 18 战争
- 19 希特勒
- 20 世界形势
- 21 好机会
- 22 英国选择
- 23 美国
- 24 软文化
- 25 日本的野心
- 26 印度
- 27 战争再起
- 28 英国进一步的退让
- 29 划时代发明
- 30 越南共产党
- 31 吞并奥地利
- 32 混沌的局势
- 33 原子弹
- 34 国家政治正常化
- 35 日本的窘境
- 36 日本选择
- 38 二战
- 39 日美
- 40 准备
- 41 突袭菲律宾
- 42 军队改革
- 43 战争财
- 44 东南亚国家反应
- 45 科技大攻关
- 46 日美大海战
- 47 德国闪电战
- 48 强力调整
- 49 缅甸战役
- 50 赊账
- 51 换届
- 52 世界货币
- 53 世界大战
- 54 美国
- 55 和罗斯福的见面
- 56 大西洋会议
- 57 战争临近
- 58 大西洋宪章
- 59 空军大捷
- 61 恐慌的日本
- 62 各国反应
- 63 东南亚国家的选择
- 64 南方面军
- 65 千岛群岛
- 66 回国
- 67 原子弹
- 68 登陆作战
- 69 原子弹的使用
- 70 英国国债
- 71 大轰炸
- 72 孤注一掷
- 73 原子弹爆炸
- 74 震惊世界(1)
- 74 震惊世界(2)
- 74 震惊世界(3)
- 75 反戈一击
- 76 中美对决?
- 77 北京会议(1)
- 77 北京会议(2)
- 78 日本问题
- 79 控制南海
- 80 东南亚的布局
- 81 北京会议(3)
- 81 北京会议(4)
- 82 戴高乐
- 83 欧洲布局
- 84 丘吉尔的愤怒
- 85 精明的戴高乐
- 86 石油利益
- 87 苏德战场大变化
- 88 换届
- 88 换届2
- 89 统一金融
- 90 拉拢法国
- 91 中法合作
- 92 印度
- 92 印度2
- 93 军队整编
- 94 抢人才
- 94 抢人才(2)
- 94 抢人才(3)
- 96 印度教派冲突
- 97 铺路
- 98 冷战序幕
- 99 武警部队
- 100 换届
- 101 尾声